LibGuides,廉颇老矣?
目前一些大学图书馆,把LibGuides作为学科服务平台。
LibGuides这个15年前的美国产品,在互联网的初期,作为一个学科资源导航建设系统,为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支撑,同时也实现了馆员劳动的积累、传承和显性展现。 但是目前,随着搜索引擎技术的成熟、科学社区的兴起、传播通道的多样化,LibGuides似乎已经有点"廉颇老矣"的味道。
1)目前有多少学者是在通过学科自然资源导航来获取信息?
2)大多数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往往是很窄,大多是三级、四级学科,如果仅仅提供资源一级学科再组织,资源导航的利用率到底如何?如果要深入到三四级学科,什么样的图书馆员才可以胜任?
3)馆员辛苦组织的学术资源,在LibGuides系统中,是躺在网上被动地等待用户访问。真正有需要的用户,即便馆员不组织,也会自己找到。馆员再组织后,也不过互联网上多了一个"拷贝"而已。因此学术资源再组织是第一步,更重要的是把这些资源精确推送给潜在用户,LibGuides 系统没有准确推送的通道。
4)目前很多图书馆已经开展的传统参考咨询服务,如定题跟踪、查新服务、竞争力分析、论文引证报告、文献传递、图书订购、文献检索和数据库使用课程嵌入式培训等,是学科服务中受到科研人员欢迎的服务。目前这些服务的成果大多散存在馆员手中,没能自动积累为学科资源。
5)很多导师有为研究生指定阅读材料、期刊的习惯,这些资源本身就是很有价值的Guide。这些Guide虽然没有公开,但其针对性更强,价值一点也不逊色。团队的潜力如何调动?
6)学科服务是个新生事物,是图书馆自身转型的努力,有点"摸着石头过河"的味道,能否得到用户好评,和学科馆员个体有很大的关系,馆员能力强,责任心强,效果会好一些。但目前图书馆馆员的人员结构、能力参差不齐,也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规范和评价机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