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表为核心的"原教旨"机构知识库在中国的"水土不服"
数字出版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,出版物的复制传播代替了传统印本的复印传播,而电子出版物版权和传播权立法的滞后,给学术出版的经营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,学术出版商不得不通过提高订阅价格来维持发展和利润,这也就造成了大学图书馆期刊购买费用危机(university libraries' journal budget crisis)[1]。另外作为论文作者,希望成果得到传播,如果因为读者无法承担论文阅读的高昂费用,访问/影响问题(Visit/Impact)就出现了。在这种形势下,科学家和图书馆不谋而合,发起了"开放存取(Open access)"[2]。
开放存取主要通道分为金色道路(Golden OA)和绿色通道(Green OA)[1]。金色通道包括机构知识库(Institutional repository,IR)[3,4]和开放存取期刊(Open access Journal) [5]。机构知识库就是一个机构成员无需同行评议、免费发表、免费阅读的出版平台(也称为仓储平台)。机构知识库的代表Arxiv已成为世界上很多特立独行的科学家的出版平台首选,截止到2015年7月28日,Arxiv已存档105万篇论文[6]。国外众多科学家之所以青睐Arxiv,是因为Arxiv与其说是一个机构仓储,不如说是一个发表平台。Arxiv 为每一篇文章都提供一个DOI,可保证文章的长期永久存档和被引用,其上存档的论文被西方社会承认。重要的在Arxiv上存档论文无需经过"严格"和"漫长"的同行评议,可充分保障科学家的知识成果首发权。昨天外尔费米子发现首发权又因5天时差,造成中科院团队成果被《Nature》拒稿[7],早在2006年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因在Arxiv上存档的一篇庞加莱猜想证明思路的文章获得了2006年的菲尔茨奖[8],而随后在美国《亚洲数学评论》以专辑形式发布完整证明的曹怀东教授,虽然夺冠呼声很高,但终无缘获奖。
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,机构知识库的无同行评议、无"等级"理念,在中国不被主流学术界接受,中国的主流学术家只承认在SCI、EI、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,教育部科研发展中心主办的"中国科技论文在线"[9]、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报社主办的"科学网"[10]也鲜见主流科学家的首发成果,让科学家在大学机构知识库首发成果的难度可想而知。当发生成果首发权争议时,才认识到知识库的价值,但过后依然我行我素。